DOI QR코드

DOI QR Code

关于"黃帝內经太素" 输穴理论的探讨

"황제내경태소(黃帝內經太素)"의 수혈이론(輸穴理論)에 관한 고찰(关于"黃帝內经太素" 输穴理论的探讨)

  • 류정아 (경희대학교 한의과대학 원전학교실) ;
  • 백상룡 (경희대학교 한의과대학 원전학교실) ;
  • 정창현 (경희대학교 한의과대학 원전학교실)
  • Received : 2012.12.17
  • Accepted : 2012.02.16
  • Published : 2012.02.25

Abstract

硏究趣旨: "黃帝內经太素"是唐初杨上善对"黃帝內经"的內容进行分类整理, 并添加注释编纂而成的书籍. 在编纂"太素"的同时, 杨上善又将当的"黃帝明堂经"中的输穴分为12经脉和奇经八脉, 并对各个输穴的位置和针刺方法, 主治病症等做了详细的注释, 将其编为13卷的"黃帝內经明堂". "太素"和"明堂" 在公元763左右一同传入日本, 此后便成为了日本医生及针针灸敎育的主要教材. 但是"明堂"在9C末除序文和第一卷以外的12卷均遭到遗失, 只剩下了残卷仁和寺永仁本 永德本和尊经阁本.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 984年丹波康赖编纂的 "医心方"第2卷关于输穴和针灸的內容中记载了杨上善"明堂"的內容, 因此对"太素"的输穴理论进行硏究时可以参考这本书. 硏究方法: 是从 "太素" 中选取有关输穴的篇章和语句后, 通过将杨上善的注释內容与 "黃帝內经", "难经"和"黃帝內 经 明堂", "医心方"的內容进行对比来加深对"太素" 输穴理论的理解. 然后后将选取的內容分为几大类, 并对各大类的核心语进行了归纳和演绎. 结论: 关于"太素"的输穴理论最后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1. 所谓输穴有着双重含义, 一是指经脉或脏腑的气经过输送所到达的地方, 另一个是指可以通过实施针灸等治疗方法使疾病痊愈的地方. 在这两个含义中, 杨上善更偏重于治愈疾病这层含义. 2. 脉气所发指的是脉气向经脉的流注路线以及临近部位发散的'气府'的概念. 因此根据位置邻近性原则, 输穴可以是所属完全不同的经脉的脉气所发穴. 对于脉气所发的气府槪念, 杨上善认为它不同于腧穴归经. 脉气所发穴适用于在发病部位的邻近部位近位取穴. 3. 原穴作为向本输输送脏腑原气的场所, 位于四肢的腕踝部位, 是脉动处和诊脉部位, 并且也是直接对脏腑原气进行调节的主要治疗处. 受"难经" 原气说的影响, 杨上善尤其重视本输中的原穴. 他的重视原气和原穴的思想在其对下焦的膀胱脉和部分路线并行的足三焦的说明中也有体现. 4. 对于'心不受邪'杨上善解释说此句是个部分否定句, 其意义不是说心完全不受邪气, 而是说其不太受外邪. 并用这句话对"本输"里没有手少阴心的本输, 而"经脉" 中却记载了心脉的是动所生病, "明堂"中记载了手少阴心的五输穴这一矛盾做出了解释. 5. 颈项部位有好几处输穴是能够观察脏腑气运的诊脉处, "本输"中记载有10处, "寒热杂说"中记载有5处. 这些穴名的特征是大多数都包含一个'天'字, 杨上善将这些输穴中的扶突, 人迎, 天牗, 天柱, 天府称为'五部大输'. 笔者认为这些输穴和本输部位的相应经脉的输穴都曾被看作是人迎寸口脉法等比较脉法的诊脉处, 但是"太素"编纂的当时好像并没有记其记载为比较诊脉处.

Keywords

References

  1. 金基郁, 朴炫局. 楊上善과 王冰 注釋의 比較論的인 硏究(I).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001. 14(1). p.96, pp.80-120.
  2. 金基郁, 朴炫局. 楊上善과 王冰 注釋의 比較論的인 硏究(II).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001. 14(2). pp.138-174.
  3. 金南一. 難經 의 鍼灸에 관한 내용 연구. 大韓原典醫史學會誌. 1995. Vol9. pp.239-262.
  4. 金東寬, 金重漢. 黃帝內經 의 標本 의미에 대한 分析的 硏究.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000. 13(1). p.39, pp.38-40.
  5. 金容辰. 馬王堆醫書 와 黃帝內經 에 나타난 經絡學說에 대한 연구. 大韓原典醫史學會誌. 1995. 9권. pp.51-86.
  6. 金容辰. 黃帝內經 의 經絡學說에 대한 硏究(大韓原典醫史學會誌. 1999. 12(1). p.16, pp.3-20.
  7. 김종현, 정창현, 장우창, 백유상. 黃帝內經의 四時別 五輸穴 取穴法에 대한 小考.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009. 22(1). pp.121-130.
  8. 김종현, 백유상, 장우창, 정창현. 杏雨書屋本 黃帝內經太素 卷21, 卷27의 出刊 意義와 그 내용에 대한 考察. 2011.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4(5). pp.159-175.
  9. 김진호, 임이빈, 방정균. 八會穴에 대한 고찰.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005. 18(3). pp.36-54.
  10. 白上龍. 經絡에 대한 小考(黃帝內經과 難經을 중심으로-經氣와 經絡의 流注에 대하여-). 경희한의대논문집. 1997. 20(1). pp.259-271
  11. 安昌範, 金吉萱. 標本.根結.氣街.五輸穴과 經絡元氣와의 關係에 關한 考察. 대한한의학회지. 1991. 12(2). pp.250-262.
  12. 嚴東明, 송지청, 금경수. 心獨無腧에 대한 고찰.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010. 23(2). pp.119-124.
  13. 윤창열, 이정태. 五腧穴의 流走方向에 관한 연구.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011. 24(2). pp.65-72.
  14. 윤창열, 이정태. 五腧穴의 五行配合에 관한 연구.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011. 24(2). pp.73-80.
  15. 李相協. 黃帝內經太素의 特徵 및 楊上善의 醫學理論에 대한 硏究. 東義大學校大學院. 2009. p.2.
  16. 이용범, 박찬국. 楊上善의 三陰三陽 學說에 대한 연구. 大韓原典醫史學會誌. 1996. 10권. pp.448-493.
  17. 이용범, 홍원식. 黃帝內經 의 本輸理論에 대한 硏究. 大韓原典醫史學會誌. 1992. 6권. pp.147-148.
  18. 이용범. 太素.經脈病解에 대한 연구.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007. 20(4). pp.151-169.
  19. 장대원, 이남구, 채우석. 靈樞.動輸 에 대한 연구. 大韓原典醫史學會誌. 1999. 12(2). pp.294-315.
  20. 장종열, 금경수, 정헌영, 김남수. 靈樞.根結에 대한 연구.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 2000. 13(1). pp.88-89, 74-101.
  21. 趙學俊, 李平宰. 正經穴 중 脈動處와 그 穴位의 同異에 대한 연구. 2007. 20(4). p.32, pp.17-35.
  22. 조학준, 윤창열. 내경의 역대 주석가와 주석서에 관한 연구(1). 대전대학교 한의학연구소 논문집. 1999. 7(2).
  23. 金達鎬 編譯, 金重漢 監修. 補注注解 黃帝內經靈樞. 서울. 醫聖堂. 2002. p.70.
  24. 丹波康賴 撰. 翟雙慶, 張瑞賢 等 校注. 醫心方.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93. pp.28-29, 28-46.
  25. 富士川游 著. 朴炅, 李相權 共譯. 日本醫學史. 서울. 法仁文化社. 2006. pp.105-107.
  26. 篠原孝市, 丸山敏秋, 谷田伸治, 野瀬眞 編集. 東洋醫學善本叢書 3. 楊上善 撰注. 黃帝內經 明堂. 東洋醫學硏究會. 大阪市. 1981. p.469, 474, 489, 519, 536. pp.468-469, 512-513.
  27. 王玉興 主編. 新編實用輸穴學.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99. p.1.
  28. 全國韓醫科大學 原典學敎室 編. 難經. 서울. 法仁文化社. 2010. p.152.
  29. 錢超塵, 李雲 校正. 黃帝內經太素新校正.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06. p.116, 119, 145, 189, 193, 198, 199, 202, 210, 213, 214, 217, 222, 242, 251, 571, 572, 909, 913. pp.178-182, 185-186, 196-197, 905-919.
  30. 錢超塵, 李雲. 黃帝內經明堂類成(殘卷)簡考. 錢超塵, 李雲 校正. 黃帝內經太素新校正.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06. pp.905-919.
  31. 洪元植 校合編纂. 精校 黃帝內經素問. 서울. 東洋醫學硏究院 出版部. 1981. p.29, 92.
  32. 洪元植 校合編纂. 精校 黃帝內經靈樞. 서울. 東洋醫學硏究院 出版部. 1985. p.13, 27, 50, 299. pp.21-22.
  33. 黃龍祥 著. 朴炫局, 尹鐘和, 金基郁 共譯. 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 서울. 법인문화사. 2007. p.865, 940. pp.967-968.
  34. 黃龍祥 輯校. 王雪苔 審訂. 黃帝明堂經輯校. 북경.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88. pp.252-256.
  35. 동양의학대사전편찬위원회. 東洋醫學大辭典 6. 서울. 경희대학교 출판국. 1999. p.31.